首发:王智远
老板都不傻。
开店之前,名字肯定反复琢磨过。“胖都来”和“胖东来”这么像,老板不可能没考虑到法律和舆论的风险。
既然问题明摆着,为啥还要这么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备而来。
法人代表说| 7 z k u * $ v ^,用这个名字因为他们也姓“胖”,还说自己真心想学胖东来的模式。这话听听就算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背后肯定另有动机。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 : 0 v a _ @ h系统性碰瓷:一边蹭热度赚流量,一边小心翼翼地避开法律责任,能捞多少是多少。
01
为什么说是系统U t ) 6性W I (的?从商业角度分析,胖都来至少利用了三大市场缝隙。
首先,对流量洼地的精准打击。
胖东来在零售界名气很大,但在浙江还没有实体店,这给胖东来提供了g w $ 0 +天然的掩护。
名字一出,争议就起,加上开业前请了一堆明星录视频站V ] L ^ w台,结合短视频平台的这种争议,没开业先爆红,效果拉满;这波操作很清楚:黑红也是红。用最低成本制造最大曝光,稳赚不亏。
第二点,疯狂试探法律边界。
还记得真功夫那个侵N x H , I d y N权案吗?从2004年开始,他们用了一个高度相似李小龙形象的卡通LOGO,一直没授权。
直到2010年李香凝维权,官q q A司一M q V $ : ~ . C路打到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才裁定那二十个商标无效。
但现在民事索赔还在审理中。你看,这种事一旦拖进时间线,维权方耗不起,品牌方却能继续吃红利。
我查了一下,胖都来+ ) $ G h W ;的母公司早在2025年1月就注册了“胖: G C O 8 s ^ 3都来”、“淘都来”等商标,明显是提前布局,想通过跨类别注册避开和] . w * $ s胖东来的正面冲突。
再加上我国商标注册实行“先申请原则”,企业名r . o @ e r q ^ M称登记和商标体系又分属不同部门监管,这套制度漏洞被胖都来拿捏得死死的。
你说这不是钻空子么?一个字:巧;两个字:老练。
最后一点是,消费者认知本身很脆弱。
胖都来不仅复制了“胖+三字”结构,
还模仿了胖东来的视觉标识(如O A N X K \ j g红色主色调)、服务话术(如“不满意就退货”)等细节,
形成了全链条的“搭便车”策略。
这种策略,是零售业里的隐秘赛道了,这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少类似的L m W l ^“胖改店”,模仿商品陈列、员工培训甚至薪资制度等,见怪不怪了。
我记得,元气森林刚出来的时,有不少工厂直接在包装上做擦边球推向市场+ G K = & ] |,也借了一波流量。所以说,胖都来这招,本质一样:踩着市场的缝、法律的边、认知u c k的软肋,g Y ) 2 ` B ! w一步步把流量变成销量。
02
既然是“蹭名”,那这种策略到底能不能持续?我的判断是:这是一场拿品牌声誉当筹码的商业赌bo。
为什I . w 8 ~ ^么是赌bo?
因为短期收益和长期风险` + K , b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短期内能快速获取流量红利,从长期看,品牌信任的建立非常困难,而一旦信任崩塌,往往不n \ 0 # ] Q 7 ?可逆。
不信,我们来拆开看看。你知道现在零售业平均获客成本是多少吗?150到200块一个人。
而胖: # ] h 9 u 6 | 8都来靠名o _ F + a O b l 7字上的“擦边球”,把首月营销成本压到了传统模式的30%甚至更低。消费者因为混淆产生好奇,主动进店:这种搭便车效应,立竿见影。
但问题也很明显:衰减得也快。
怎么衰减?
很简单:很多人第一次去,因为以为它w 9 P是“胖东来”。但一旦发现服务一般、体b @ B ( E O F W验不佳,第二次就基本不会再来。
毕竟在大众认知中,胖东来标签很清晰:服务好、价格实、体验优,如果胖都来做不到这些核心价值,反而会让用户觉得被欺骗,进而引发负面口碑。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地理真空期。
目前胖东来虽然没有在浙江布局实体店,但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布局。我上n \ * 2 |次去胖东来走访时听) W S c S *说,只要政策允许,未来在全国多地开I Q u C A店也不是不可能。
这给了胖都来一个抢占消费者心智的窗口期,预计有12到18个月的时间。
他们要在这段时间里尽可能R ; . = 9 &抢占消费者心智。类似的打法,在“茶颜观色”模Q ] Z 3 p y . ,仿“茶颜悦色”的早期也出现过。结果呢?正主一入场,山寨品牌迅速边缘化。
再来看6 \ 0 \ R 2 % q M看长期风险,最大的坑是信任崩塌Q ; 3 V。
从内部来说,员工迟早3 Q 2 & ; [ | e 7会意识到,名字易抄,内核难学。f O k h S . ) D C
当他们发现,所谓“学习胖东来”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服务、薪资、管理等各方面完全跟不上时,内部就会开始反噬,时间一B 3 2 t久,团队信心崩盘,人员流失加剧。
从外部来看,更直接:用户的反噬杀伤力极大。
你要知道,负面口碑的传播速度是正面内容的十倍不止,如果胖都来兑现不了“学习胖东来”的承诺,比如性价Y F P比、服务体验这些. 4 Y e p } U P ;核心点,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一个大妈拍个小视频吐槽,胖都来想解释都来不及。
就像当年那些“康帅傅”、“雷碧”,最后都成了“山寨”的代名词,连提都不好意思提;所以说,流4 { o _ M d量可以借,但品牌只能自己长出来。
03
面对“胖都来”这波操作,胖东来5月2日也迅速做出了回应:强硬维权。但问题是,维权真能解决问题吗?我的结论是:很y 3 t 0难、很久、很头疼。因为这些痛点背后是法律、商业与人性的复杂博弈。
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专有名词来形容它,但是我还要用一个概念来表达:维权及亏损。
举个例子:
胖东来早年搞过珠宝业务,营收占比小得可怜,可维权h 5 f [ 5 V X的成本却高得离谱。律师费、调查费、打官司的时间……加起来早就超过了案子本身的价值。
有数据显示,73%的中小企业因为维权太贵,最S ? k ! &后只能忍气吞声。违法成本低,维权代价高,这像变相鼓励别= O d d Q { m N U人来@ ` T s 0 |碰瓷。
再看看胖东来的“红内裤”事件,博主发一条视频,合作工厂的订单全没了。可企业要花几个月、几百o { v x | l z l e万才能证明自己清白。
这还没完,跨区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胖东来在河v Y h W = M H南,“胖都来”在浙江,“红内裤”博主在陕西,“玉石纠纷”网红在广东……这o S r 9 1 ^种地理分散的情况,直接暴露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胖东来得在杭州起诉,可各地对& $ e“商业诋毁”、“名誉侵权”的认定标准都不一样。有律师指出,异地维权成功率比本地低37%。换句话说,异地维权不仅难度大,成功的概率也低。
还有M N v n p j g ? E短视频平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Z J ] ` p J #现象。
平台既是谣言发酵的地方,又要负责治理。玉石纠x H m _ |纷,抖音直到胖东来起诉后才开始查内容;红内裤事件中,j ! X m x误导性视频播放量爆了才开始封禁。
平台总是让流量飞一会儿,出了事再补救,你能怎么办?有研究显示,87%的侵权投v d A } X y诉都得企业自己举证,平台只是走个形式审查的过场。
更让人头疼的是,职业打假人、职业碰瓷的已经形& f ? X 6 q . ` Z成产业链了O A j y J \ S,把正常维权生态搞得一团糟。
胖东来调查显示,红内裤事件的投诉者三年内投诉了287次,其中263U d j B \次都拿到了赔偿。这些人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5 . r J a D的漏洞,对企业进行敲诈。
可问题在于,司法实践中对“过度维权”I b R l s }和“正当投诉”的界限还很模糊。
最后说说消费者认知,胖都来事件里,63%的消费者误以为它是胖东来的关联品牌;这说明零售业有个致命弱点:消费者对品牌符号的依赖远大于产品本身。
当“胖东来模式”被简化成“胖+三字”、红色主色调、退货承诺这些容易模仿的元素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反而被掩盖了。
这就像是你买手机,只看外壳不看芯片,结果发现性能根本拉胯。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于东来前两天关闭抖音账号的事。或许,有时候z 5 ; . H降低舆论热度,反而能让企业避免被无休止的争议和侵权行为纠缠。
如果零售业问题靠维权、说理就能解决,那就好了,但现实往往更加复杂。
04
所以,这件事对中小企业最大的警示是什么?
胖都来戳破了一个致命误区:把投机当D = f创新,把模仿当捷径。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当“模仿”成为常态,企| { [ V i {业如何才能摆脱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认真反思。
第一点是:品牌不是后置项,而是{ Y K V 2 O前置动作。很多中小企业总想q | n [ d k M J着“先赚钱,再保护品牌”。可胖东来的做法完全不同:人家从创业开始就注册了45类全类商标,常年养着专业法律团队。
现在很多人说维权太贵,其实不是维权贵,是你根本没做好准备。连基本盘都没筑牢,拿什么去维权?
再说胖都来\ z D母公司还抢注了“淘都来”这类关} q 8联商标,这也暴露出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在法律认知上的错位。
商标布局不是万能的,如果被认定为“恶意t x ] : M囤积”,反而会变成| f t 4 , N +侵权证据。所以,别等出事才想起律师,法务意识= ` 4 c T要提前建立。
第二点是,模仿不是出路,差异化才; p 1 ` | A , y是活命之道。
那些模仿“胖东来”的店,最后h \ 4 E l m 2 q (都没走出来,真正突围的,反而是像杭州永辉这样的超市。
它靠的是啥?不是名字,是服务细节上的微创新:母婴室装紫外线消毒屏、推出“老年购物车”@ k – m K : b……这些才是真正打动用户的点。
这说明啥?
中小企业与其跟在大品牌后面抄作业,不如聚焦细分市场,把大企业忽略的痛点变成自己的机会。
你可以针对社区r & 9 V – 4里的老年顾客,开发“代购\ R K A 2 q U ;+送货”服务;
或者在生鲜品类引入透明供应链溯源系统;
这些实实在在的差异化策略,比简单蹭名强太多了。
第三点是:用户忠诚度靠的不是名字相似度,而是价值共振。胖东来为什么| 1 . ] + \ _ (能赢得人心?看看它的做法就知道了:员工月薪7000元起、每周F – e X R y h二闭店培训……这些都不是表面功g i S =夫,而是在把人力成本转化5 $ s为信任资产。
反观那些蹭热点的企业呢?
总想着靠流量赚钱,结果为了省成本克扣员工绩效,服务做砸了,最后被消费者贴上“东施效颦”的标签。
最后值得L x n 3 T ] } N一提的是,胖都来事件最大的讽刺在于:当模仿者忙着抄名字时,被模仿者早就超越了“品Z D | *牌”这个层面,进化成了一个社会价值共同体。
胖东来把90%的利润分给员工,设立“委屈奖”这样的机制,其实在打造一种归属感,把企业变成员工和消费者的O M z i 9 Z = n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 j H e g小企业要想穿越周期,就得明白一件事:
商业的终点不是打败谁,而是成为别人绕不开~ Z Q O 4 v Q t、离不开的价值节点;
真正能改变行业的,从来不是模仿者,而是敢于跳+ r # w出主流赛道、重新定义规则的人。
名字可以蹭,人心、价值,真能学得来吗?还是要尊重行业,尊V ? C重前辈,尊重常识。
作者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random,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al/1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