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Melody、Flora、Weavy
撰文:Melody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照片”始终困在医院诊断书里。
有人因皮肤脆弱如蝶翼,一生无法穿7 t Y R上短袖站在阳光下;
有人^ I |因肌肉萎缩,连举起手比“耶”都成了奢望;l S _ – * 7 G
还有人推着轮椅辗转影楼,只换来一句“抱歉,我们不接特殊客户”。
直到2022年,这种沉默第一次,被两股M \ O ; o力量打破。
蔻德罕见病中心拍摄了一支《罕见群演经纪公司》公益短片,总播放量破千万,将罕见病群体推至大众面前。一个月后,海马体加入其中,举起相机,为那些被疾病定v 1 e N + : u T I义的面孔,拍下一张“人生照片”。
一支短片,一套照片,共同撕开了社会偏见的口子。
2024年、2025年国际罕见病日,海马体和蔻德继续以“让罕见被看见”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公益行动。
第一期蔻德筹办《罕见群演经纪公司》,请广告制片多多支持(202{ V 82年)
“我只想做一个你常常会看见的普通人”第二期海马体蔻德罕见病中心:用照片再次让罕见被看见(2024年)
第三期海马体蔻德罕见病中心:让罕见被看见(2025年)
如今& c p w – 2 },这个公益IP已经走过了第三年8 ) m。我们带着好奇,邀请到项目主创人员——海马体品牌部苏苏,蔻德罕见病中心合作发展部陈顺,信息部和星星、贾芊芊,一起来聊聊项目背后的思考与故事。
一、看见,选择站进M j e o Y e ( y镜头里的人
「他们不需要被特殊化,只希望作为普通人被看见」
把时间拨回到2022年。罕( } v 1 4见病仍是一个小众概念。
尽管,
2008年,国际罕见病日成立6 ] W k 8,定在每年二月最后一天;
2009年,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第一次把这个特殊节点引进中国;
2013年,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原罕见病发展中心)成立;
9年时间,蔻德罕见病中心成为s 8 + 9 Q U国内规模最大的罕见病公益组织,不断促进社会对罕见病的认识。
但这些远远不够。
在大众看来,罕见病患者依然是小众群体,他们隐形太久,等待着一束光刺破黑暗。
转机出现在腾讯公益慈8 @ % q q , p善基金会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公益广告大赛上。
借着参赛机会,蔻E $ t : g ` 8 &德找到广告公司安知和导演师豪合作,以“群演”为核心立意拍c | k O摄了一支短片。
《罕见病群演经纪公司》
这段话,是整个短片的主张。
但“群演”这个S p E概念,在2018年就有了苗头,贾芊芊表示,那时有家影视公司正想邀请患者参演,内部开始讨论各自适合什么角色。蔻德创始人黄如方就提到,“我们应该演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I ( H,比如修车工什么的”。
陈顺补充道,
其实本来我们想叫作'罕见演员&#$ o ` p039;,但“演员”这个词,无法突出我们的核心主旨。
我们不想作为一个特型演员出现,也不想是个励志主角,不想作为一个主角只出现在一个片子里。而是想作为一个普通的群演,在大众视野里经常出镜。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主任黄如方)
这是蔻德的目标——让罕见病患者重拾有希望# b R、平等的、有尊严的社会生活,也是大家的期待。正好趁此机会,让概i G { x念成型落地。
抱着“还原”的理念,制作团队事先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两小时的个人采访,并采用纪实片的风格将对话剪辑成片,最大化_ q \ C I v E还原他们作为“人群中一员”的想法。
故事主线本来串联了一些m : O 1 Y R Y d K情绪化片段,突出冲突感。但陈顺告诉我们,最后还是决定删掉这些,因为片子要突出群演理念,不宜带入过多个人心路历程,避免陷入悲情化叙事。
最终e N $ I U *呈现的短片,画面积极向上,背景音乐欢快。这是他们的态度:不卖惨,用鲜活的形象感染他人,让大家知道,除了疾病,他们和普通人并无不同。
在生活中,同样也是芭比C Z +公主
短片引发社会热议,蔻德凭借它拿下了公X K g c益大赛银奖,还陆续接到了十几个拍摄% 1 T _ l =邀约,让一部分患者有了广告片、电影的拍摄机会。
这些群演在多个影片出镜了
电影短片《在无所谓的夜晚,S N } p L 8 I涌上大街》,群演患者左二—潘强,左四—王文
纪录片《白雪盖满松枝》花絮,群演患者右一—王文,右二—孔钰涵
深圳特区} k 1 D g s报比亚迪《开新造梦,一路向前》,群演-潘j ? ! a = # I K m强
罕见病群体“破圈”了,但蔻德不想止于此,继续寻找新的“被看见”的] \ J z { E可能。
此时,另L & o 1 2 ? g h一边,海马体正以 “看见时代的脸” 为主题,推出 “看见系列” 肖像产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海马体希望借助影像力量展现不同群体的面貌,这与蔻德让患者 “被看见” 的需求不谋z + 0 T & b而合。
一次偶然机会,蔻德病友群里的王文和海马体取得联系,激动地在群里和大家分享合作的好消息。
“太好了,海马r } * I体,我们‘勾搭'上了!”
当时的他或许不会料到,这一合作,就是三年。
二、看见,镜头外的人性微光
「疾+ 5 F n O | H K U病禁锢身体,但照片释放了灵魂」
“其实我最早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这个群体,对他们一无所知。”海马体的苏苏坦言。
通过前期资料调查,团队了解到罕见/ 7 0病患者面临着诸多困境:
其一t J O 1 c ~,罕见病患者不像其他病症一样有固定认知,它更多样、细分更窄;
其二,他们遭受社会异样的眼光,尽量避免出现在大众面前。在不被看到、不被关注的x h ` q m情况下,相关政策的关注和扶持也十分有限;
其三,在营销传播上,罕见病的病征群体相对分散,很难形成大的合力。D V @ /
困局E . Y V之下,照片这一能承载内容和故事的媒介,成为打破隔阂、帮助患者被看见的天. a 3然载体y \ u $。u O X . @ ) t G e而海马体作为国内头部摄影品牌,业务优势在于影像,在传播上也r l ( x { z N有声量优势。
如此,双方一拍即合,迅速推进了合作。
1、碰撞:真实还原患者的状态,才是最要紧的事
最终呈U ( f J Y现的照片中,我们发现患者们拍摄的并非艺术写真,而是肖像照。
“让罕见被看见”,不应该突出他们的特征吗?
双方也有过一番磨合。
蔻德之前设想过用人体彩绘的方式进行拍摄,因为有些罕见s Y / 4 . C ! % 5病患者容. * : /貌特殊,所以想用夸张的形式来呈现。
苏苏却有自己的理解。
大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往往容易陷入悲情美学,一旦呈现方式不当,很容易被误解为贩卖苦~ 9 B 6 w k难。
另一方面,如果说艺术照是体验,那么肖像写真更多是“做自己”。在一种松弛自然的状态下拍出人生照片,它既代表一种纪念,也代表一个新节点的开始3 y , ;。于患者而言也是J e m | m 9 J如此。
所以肖像照是更好的选择,借助摄像的光影抓住某个决定性时刻,展现罕见病患者鲜活的个体[ A I t G \生命力。
一切也服务于自然。服装上,患者穿平常喜欢的就好;妆容上,l ( 5 3 5 F以淡妆或不化妆为主;拍摄时,没有多余的布景和道具,纯粹用镜头技巧刻意弱化特殊部分,找到特殊与普通的平衡点。
2@ ; B 6 & ` w、真相:患者的上镜表现,比普通人更好
此外,海马体前期虽然做好了各种紧急预案,但在现场也没做过多准备,q = + e }避免营造刻意特殊对待的感觉,只是适当给s k f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比如第一期的 “蝴蝶女孩”,摄影师一直保持蹲着的姿势,6 l 8 d I | , ? 3像孩子般和她玩耍,一张蝴蝶少女大胆挥开翅膀的照片定格下来。
“没想到,他们的镜头感比我们还更好。”
因为,他) g m m们来照相馆正式拍照的9 E R !机会,几乎没有。
拍完后,有个家长请求摄影师帮忙再裁一张证件照大小的尺寸,他说,
小孩从出生到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照相馆拍过照,也没有一张正式照片,所以也一直没办个人证件。
这次,家长终于把证件一次性办@ n a @ d K齐了。
患者的拍摄反馈
有些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医疗器械,出门就是一件} ) ; b C u &难事。T Z H ) (对于能够出门的患者来说,很多摄影机构也会因为风险问题拒绝为他们# 0 v F v b a n服务。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这次摄影机会,期待自己被更多人完整看到。
三、一次偶然“勾搭”,一场三年长跑
「影像记录温暖,是载体,也是被看见的盔甲」
“让罕见被看见”第一M f &期在几乎没有投放的情况下,反响远超Y p W c H @ I *预期。这也让海马体重新思考这个公益事件的价值。
我们也在思考,看见了然后怎么办?看见永远只是一个过程,从被看见,还需要被理解、去行动。
从品牌出发,“看见”的概念也非常契合海6 2 x A 3 ( x马体的影% z I / \ ? ! c像场/ A K ` P y m A Y景,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资产。
就这样,一个小5 % , ( M = a的公益事件,升级为海) u p s y马体公益IP体系的一员,成为一个品牌的长线公益动n x i c ! } A W 4作。
同样的,其策略思路、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也逐步完善,开始系统性运作,使之成为海马体的独特品牌记忆点。
1、策略变化:从单一个体叙事到家庭群像记录
从推文标题可以看到,海马体内在思考的变化——
第一年如果说是只聚焦患者本身,让大e 3 u . u众看到他们;
第二年则x s }试着让他们走到生活里,加入了摄影师的旁观视角,文案也往生活里面走了走;
第三年增加了亲情视角,既为表达背后的守护力量,也旨在借家庭去呼吁更多社会合力参与进来。
第二期 摄影师视角
第三期 亲情视角
变化背后j N = | S B,是新的洞察和发现。
“第一年拍摄后,摄影师们很受触动,分享了许多患者故事。他们与患者距离很近,是第一线的眼睛。”苏苏说j = Y b . : z道,“加上他们,会让项目更亲近。”
北京一家门店的摄影师分享,不是他在给患J | S t = 9 w者力量,而患者在给他G N | V M P ,力量。
他记得,一位患者给自己的轮椅编织了一个小装饰,它很像从病痛里长出的小苗,长出了爱和希望。
那天,她坐在轮椅上,手举得很高,用力伸开五指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那个画面给他冲击力很大。| l ^ ) Z当时他就绷不住了,但如果哭了,患者会觉得自己不坚强。
还有一位摄影师说道,“不只是罕见病群H 9 D ^ u F R体要被看见,在背后支撑他们的人同样应该被看见。”
这句话启? y T C H Y O ; M发了苏苏,他意识到,镜头永远对准患者,但家庭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
这当然是事后总结,更直白的过程是,患者自己照片都很少,更别说全家福了!他们值得这样一个时刻。
患者和家人合照
2、内容呈现:诗意与童话交织,为照片做点小加法
“我想要一张插着胃管也很美的照片”
“我的脸上藏着太阳的碎片,你们好呀小点点们”
“穿上灰姑娘的礼裙,再做回舞台上的在逃公主”
这些患者的内心独白,是文案创作的原点。
苏苏提到,很多时候患者的原话本w O \ S c % e w身就很动人,他只是负责加上诗意和童真的比喻,把病痛消解。
比如,用 “一只小蜗牛在跑马拉松” 描述生长缓慢的小v I U z h B孩,既符合孩子的视角,又融入了疾病特征。
摄影师在拍摄中捕捉到的细节,也是文案的灵感来源。轮椅上小姐姐用手 “放烟花”,还有表情不灵活却努力挤着笑的女孩,这些细节都能成为亮点,展现出她们丰沛的内心。
除了文案,每一期的群像海报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
患者用红线= l b * f _ 0 R串成一个“罕” 字
“红线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患者间相互支持的情感纽带。患者虽然分散,但他们通过线上社群和线下互助组织抱团取暖,感受到彼此的联结。除此之外,红线也能C 9 d s I @ % p让屏幕前的人与患者建立联系,分享海报就是对患者群体的y 6 h % Q支持。”苏I O B q ^ e 0 K苏说。
每一年做点小加法,让整体内容更丰富完整,是海马体秉持的理念。今年的单人海报上,添加Q % D 2 ! ^ s V了打倒Z y b # r K h小怪兽、破土而生的小芽、太阳等小元素,这些元素让海报更具趣味性,是延续的也是变d \ H g A 0化X , ! j t F的。
3、传播:从d M ) P F s n g m线上到线下,困难重重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线上传播,没有线下互动呢?
聊到这,苏苏直言,项目传播面临诸多困境。
一个矛盾的地方是,片子患者觉得OK,我们也觉得很有感染力,但平台不OK。
这些照片会被认定为“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线上线| 2 \ c j s下的传播都被受限。
比如,个人海报放在线上会被平台警告或限流,并要求更换图片。
今年,海马体在杭州、北京、成都等地进行线下投放时,也在审核时被建议更换海报,这使得曝光难度增大。
线下地铁投放图片
不过,_ ! H } w 6经过蔻德和海马体的努力,项目上线后,人民日报、新华社、深R I \ H K ] I G圳卫健委等; m F p Y =媒体看见了,并主动转发宣传。
人民日报、新华社、深圳卫健委报道
甚至有商场主动寻来合作:
四、从“少见多怪”到“见怪不怪”,需要一场社会合力
「被关注只是开始,j m X L P s 9被平等对待才是终点」
“罕见群演经纪公司一直在做,但热度降低了,找过来的t & & Z v &人也少了”,石子投入水面,但很快又归于W \ b } Q G u平静。
2022年、2023年,“罕见群演经纪公司”分别发布了五期演员$ k 0 , & s x f招募。
但到了2024年,只剩下一期,这一期的招募还是为蔻德的公益项目做宣传。
2024年演员招募推文
我们这才意识到,罕见病真正被大众接受,还有很长q ) e i 3 H的路要走。罕见的生命,需要更多人一起来托举。
如果说,过去的海马体和蔻德是在深海里打信号灯,不断摸索着提升罕见病被公众认知的可能性。
那么现在,他们更想造一? w $ ! . x *艘让所有人都能登上的船。
1、罕见病,需要一场认知纠偏
数英:三年下来,现在社会大众对于罕见病的认知,还存在哪些误区?
苏苏:罕见病这个名字本身带有偏见,很多人觉得是极少数人患病,但其实概率不; : C n k低,规模也很庞大。
(数据来源于蔻德罕见病中心官网)其次,很多人会认为罕见病会传染,但80%的罕见病并不会,不要因为他们的外貌抗拒他们。
此外,许多人默认罕见病患者无法正常生活,认为患者需要长期被照顾,无法独立。
陈顺:还是有一些老的观= _ \ u念,小孩~ . ; n生病了,大家就会怪妈妈,说是不是你传给他的。
从大方向来说,整个歧视包容的环境还是有待提升。比如,我每次跟黄主任出去,十次有五次别人都要拍他。但如果你在电视上广告里见多了,那碰到b n ~ Y | |也不会盯着拍了。
这些种种,只有多一份被看见的可能,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才会更新。Y ! h 3 . 4 T w ,
“包括我们也一直在推‘专家型’患者,他更了解自己的疾病,拥有和疾病长期共存的经验,所以无论是推动政策,还是心理关怀、经验分享,都可以让更多人看见我们”,陈顺K c % N补充道。
比如第一期拍摄的王文,他很爱唱歌W A ) J Q |、爱演戏,他现在到各种地方宣讲,o J P g \ T 6发挥自己的一点光。
蔻德“明星患者”王文,是演员、博主、数字游民
脱口秀演员黑灯走到聚光灯下,用喜剧感染\ O $人心
时尚博主在在即使坐着轮椅,依旧爱美如初
2、拍写真,是真公益,还是品牌曝光?
数英:有部分网友质疑,给罕见病患者拍写真是“T L p k i H V U用患者故事做品牌曝光”。你们如何看t $ b待这种声音?
苏苏:是消费还是助力,关键是度如何把控。
其实选择影~ 6 V 9 ; N j N像这个载体,就是想让他们从被凝视变成主动表达= * o P L ^ z e。他们是占主动的,无论是想说的话、想呈现的状– t . { v 9态都是^ ) ) ,一起创作完成,而非以海马体视角为主,这是非常根本的区别。
至于如何定义项目的最终价Z 7 = F z ;值,公益是阶段性@ \ 8的。首先M [ i M ^需要解决公众认知的提升,让罕见病群体从隐形走到A M 2 r # p G公众视野中p ; k去,最终推动设施建设,国家医疗g $ \ ! v | G i S政策,成效是循序渐进的,这是这个项目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数英:有网友觉得“不会有人记住这些病的名字,更不知道这些病的具体病症”,那! : W传播还有意义吗?
苏苏:项目的初衷不是为了去记住病名,F O \ v n \而是呈现患者面对生活的状态,一种疾病无法定义人生的态度。
你可能说不清这个病的名字,但你记住了他一脸的光,或者积极的情绪表达。
3、从看见到行动,打造互动公~ 4 o l u R %益体验7 ? 8 } n _ n
数英:基于前三年的项目成果,是否方便透露一下,这个项目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
苏苏:内容形式上,未来会考虑做一些视频内容,更适合现在的传播语境。
此外,我们也在尝试从看见到更多的行动,走到更多生活场景去曝光;开展罕见病进高校校园科普活动;开拓公众的参与机制等,比如增加捐赠链路,和患者福利挂钩;或者推动一些药物支持。
除了单一品牌的叙事,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加入进来,包括今年有2 c U # ! i X (地产品牌在自己的商圈z w \ j : U做一些大屏投放,还有抖音的开屏合作,大家一起传播。
商圈大屏投放
微博热搜话题
抖音开屏
陈顺:也是在摸索中,从过去面向患者做沟通,现在开始逐步用品牌化思维去N d H a * [ A a 3开展项目。
比如,推出: & 8万分号这个符号标识,联动各大城市进行线上线下推进宣发,这是我们一年一次最重要的面向公众科普的项目。
看见生命的1‱对话论坛
看见生命的1‱宣传活动现场
还} ; T \ ? ^ h有罕罕漫游,原本只是面向患者的心理关怀类项目,b R m 1 L ! D Z 8帮助家庭彼此支持鼓励和实现集体出游的梦想。
2023年我们正式升级了项目名称和logo,将logo设计成一只会飞的蜗牛,让它在全国漫游。o X 9 ! e t
罕罕漫游活动图片
开营仪式上孩子露出笑脸
旅途中的生日派对
今年,我们还请了那个} ! H $贾乃亮先生和孩子们一起唱罕罕漫游的主题曲,最近也在qq 音乐上线。
接下来,我们会长期做罕罕漫游主题诗歌展,在旅行期间给孩子们上人生的第一次诗歌课。
罕罕漫游海报
罕罕漫游主题诗歌展
后记
我们与海马体、蔻德罕见病中心的对话总计接近) = t E – ?四个小时。
每次提到V 4 ; R p n 0患者时,陈顺的话调总是很明亮,乐观又充F 0 k g满能量。接近采访尾声,她还给我们分享了一篇孩子在诗歌课上写的Q w * _ o m小诗。诗歌的& P G h g % m n C名字叫《力气》,内容很简短,她说B z b y g至今还能背出来。
回忆起诗e s U s 5歌内容,屏n Q 9 B t : l幕那头的声音开始有些哽咽:
妈妈能把我从一楼背到p ` L C五楼
妈妈是r s 6超人吗
我想是的
一时间,屏幕的两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我们默契地没有再追问下去,将这份深沉的情感与触动,留给彼此慢慢回味。
每个人都从诗歌里读出了不一样的内容,而从我们视角里所看到的,是海马体默默用镜头定格温暖瞬间,是蔻德罕见病中心多年如一日坚守为患者提r X [ T G 6 I供服务支持。两者殊途同归,共同为罕k ? K ? % _ T n见病群体搭建起被看见的桥梁。
罕见病的公益之路虽然布满荆棘,漫长p L &而艰辛,但他们始终相信:光明9 } m 1 W q p ^ g仍然值得等待。
或许,终有一天,“罕见”不再是被观看的标本,而是成7 C ) 6 D为人类多样性最温柔的注解。
加入公益计划,一起守护罕见群体!
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random,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al/1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