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提示怎么写?清晰易懂的技巧
操作提示怎么写?5个细节让你的指引清晰易懂
在APP使用、软件操作或设备说明中,我们经常看到”操作提示”的身影。好的操作提示能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提升产品体验;而糟糕的提示则可能让用户一头雾水。作为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操作提示的编写其实大有学问。
一、操作提示的三大核心要素
1.明确的操作对象:明确指出要对哪个元素进行操作,避免使用模糊代词。好的示例:”点击右上角齿轮图标”;差的示例:”点击这里”。
2.准确的动词引导:根据动作性质选择精确动词,比如点击/长按/滑动/拖拽等。研究发现,使用专业动词的提示可降低28%的操作错误率。
3.可预期的结果说明:提前告知操作后的系统反馈,例如:”长按图片2秒可唤出编辑菜单”。
二、5个提升清晰度的实用技巧
技巧1:遵循”对象+动作+结果”结构
标准句式:”对[某个元素]进行[某种操作],可以[达到什么效果]”。这种结构符合用户认知逻辑,被微软用户体验指南列为首推格式。
技巧2:控制单条提示在20字以内
MIT人机交互实验室数据显示,超过20个字的提示理解难度会指数级上升。必要时可分条呈现。
技巧3:使用主动语态
比较:”文件应被保存”(被动)vs”请保存文件”(主动)。主动语态的提示执行率高出40%。
技巧4:避免嵌套条件
错误的提示:”如果没有登录,请先登录后再尝试”。应拆分为两条 ** 提示。
技巧5:融入场景化示例
在”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的教程中,常见这样的提示:”如需要下载资料包,请先点击右上角’立即获取’按钮”。这种结合具体场景的提示转化率显著更高。
三、这些常见错误要避免
1.专业术语轰炸:如”请初始化SDK后调用API接口”,普通用户根本无法理解。
2.过度简洁:某知名APP曾用”处理”作为按钮提示,导致40%用户误操作。
3.情绪化表达:类似”你确定要删除这个重要文件吗?”的提示会引发用户焦虑。
小编有话说
作为每天要处理上百条用户反馈的小编,深刻体会到好的操作提示能节省大量客服成本。建议大家在编写提示时多进行”小白测试”——让完全不了解产品的新人试读提示,他们的困惑点就是你需要优化的地方。记住:用户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说话才是关键。
相关问答FAQs
Q1:操作提示应该放在界面什么位置?
A:根据菲茨定律,最佳位置是操作元素附近2-5cm范围内。悬浮提示建议出现在光标右侧或下方,避免遮挡关键内容。
Q2:如何平衡提示的完整性和简洁性?
A:采用分层提示设计。主界面展示核心动作(如”保存”),鼠标悬停或长按时显示完整说明(如”保存当前编辑内容到云端”)。
Q3:需要为不同用户设计不同提示吗?
A:确实需要。在”运营动脉”的后台系统中,我们就为管理员和普通成员设置了不同层级的操作提示,这能有效降低功能误用率。
Q4:图形标识能替代文字提示吗?
A:不能完全替代。尼尔森诺曼集团研究证实,纯图标的理解正确率仅约60%。建议采用”图标+文字”的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 Microsoft Windows用户体验设计规范(2022版)
2. 《Don’t Make Me Think》Steve Krug 著
3. 尼尔森诺曼集团《Tooltip Guidelines》
4. 运营动脉网站《B端产品提示语设计指南》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kazoo,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dc/3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