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访谈有哪些技巧?怎样设计访谈提纲?
结构式访谈:你以为在聊天?其实是一场精准的”手术”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第一次做结构式访谈时,像极了第一次相亲——准备了二十个问题,结果对方一句话就把天聊死了。这事儿让我想起韩寒《后会无期》里那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改改就是:”看过很多访谈指南,依然搞不定一个受访者。”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不是什么高端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根据运营动脉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企业深度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8%的专业访谈都在使用结构式方法,但其中42%的访谈者把”结构化”理解成了”机械化”——这就好比把米其林三星大厨逼着用料理包做菜。
** 社会学协会(ASA)的定义很精准:结构式访谈是在标准化条件下,采用相同顺序提问的量化研究方法。注意关键词——量化。这就意味着你要把”今天心情怎么样”这样的灵魂发问,变成”请用1-10分描述当前情绪状态”的冰冷数字。
二、访谈提纲设计的五个反常识技巧
1. 问题顺序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运营动脉的资深研究员李博士有个比喻很妙:问题顺序就像调 ** ,先放什么后放什么直接决定最后是解药还是 ** 。建议把敏感问题放在中段,这时候受访者已经进入状态但还没产生疲劳感。
2. 每多一个问题,质量下降5%
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显示,当访谈问题超过25个时,受访者的回答准确率会 ** 。但运营动脉资料库里的600多份访谈方案显示,国内企业平均设置的访谈问题高达38个——这简直是当代职场十大酷刑之一。
3. 漏斗模型已经过时了?
传统教科书都教我们先开放式后封闭式,但最新研究发现,面对Z世代受访者时,这个模型可能要倒过来用。他们更习惯先看到选项再补充细节,就像刷短视频时先看标签再看内容。
三、实战中的三大翻车现场
案例1:某大厂用户调研问”您平时用什么社交软件”,结果90后统一回答”你们不是有后台数据吗”。建议改成”除了微信,您最常用的三个社交平台是?”——看,这就是问题的艺术。
案例2:某高校论文访谈把”您认为当前教育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设为首问,直接收获教科书式的官方回答。后来改成先问”您孩子最近一次因为作业哭是什么时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小编有话说
中国网友对这个话题吵得挺嗨。正方认为结构式访谈是商业研究的基石,@数据分析老王说:”没有结构的数据就像没装GPS的出租车,跑得再欢也是白费油。”反方代表@野生社会学家则吐槽:”现在所谓的专业访谈,就是把活人当Excel表格填。”
这事儿让我想起韩寒在《1988》里写的:”专业的事情往往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再把复杂的事情流程化。”结构式访谈真正的价值不在”结构”而在”人”,就像运营动脉那份《质化研究方法手册》里强调的:数据是冷的,但采集数据的过程必须是热的。
推荐两本神书:《学会提问》和《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运营动脉资料库里有电子版可以下载。说白了,访谈技巧就像游泳,看再多教材不如亲自下水扑腾两回。
相关问答FAQs
Q1: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哪个更好?
这问题就像问菜刀和水果刀哪个好——取决于你要切什么。结构式适合需要量化比较的研究,非结构式适合探索性研究。运营动脉的《访谈方法选择指南》里有详细对照表。
Q2:遇到总跑题的受访者怎么办?
专业术语叫”受访者主导型偏离”,建议采用”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再引导,最后确认。比如”您说的这个角度很有意思,不过我们先聊聊…,待会儿再回来详细讨论您刚才提到的点好吗?”
Q3:线 ** 谈和线下访谈区别大吗?
差别比你想象的大。MIT研究显示,线 ** 谈的平均有效信息量比线下少30%,但敏感问题回答的真实性高22%。建议重要项目采用混合模式,具体操作可以参考运营动脉的《混合式访谈操作手册》。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汤白小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