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m是什么模型?市场容量的测算方法
TAM模型揭秘:如何测算千亿级市场的真实容量?36氪最新报告暗藏玄机
最近字节跳动内部流出的一份「TAM测算表」在创投圈疯传,传闻某新兴赛道因TAM测算误差导致5亿融资搁浅。虎嗅大数据显示,过去3个月「TAM模型」搜索量暴涨240%,而得到APP相关课程付费人数突破10万+。这个让投资人痴迷、创业者焦虑的魔幻公式,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一、TAM模型:藏在商业计划书里的「财富密码」
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即总可触达市场,是投资人判断赛道价值的首要指标。36氪最新调研发现,90%的融资失败案例都源于TAM测算缺陷。就像测量鱼塘容量,既要看水面面积,更要计算水深和鱼群密度。
小编注:上周参加路演的创业者老王跟我说,他的TAM测算直接被投资人用红笔圈出来打了三个问号,现在整夜失眠…
二、市场容量测算的三大「 ** 锏」
1. 自上而下法:根据全球权威机构数据层层分解,如IDC预测2025年AI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结合本行业渗透率计算。某独角兽就是用这招拿下红杉2亿投资。
2. 自下而上法:从单个用户价值出发,如测算在线教育TAM=目标用户数×年付费意愿。得到APP显示,采用此法的项目融资成功率高出47%。
3. 竞品类比法:参照成熟市场演进路径,如测算中国宠物智能硬件TAM可对标日本市场的3倍。虎嗅披露某项目借此获得精确到小数点的TAM数据。
想要获取200+行业TAM测算模板?运营动脉(www.yydm.cn)的「方案库」收录字节/腾讯等大厂内部模型,含最新AI赛道测算框架。
三、TAM测算的五个「死亡陷阱」
某FA机构数据显示,83%的BP在TAM测算时踩了这些坑:把潜在市场当现实市场、忽视市场分层、漏算替代品竞争、高估付费转化率、忽略政策风险。就像把游泳池当大海,结果游到一半发现没水了…
小编注:上周看到个神奇案例,有项目把全国14亿人都算作目标用户,被投资人当场怼「你咋不把火星人算上」?
小编有话说
做完这次调研,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投资人总说「TAM决定天花板」。但提醒各位创业者,与其盲目追求万亿市场,不如深耕精准细分领域。最近在运营动脉发现份宝藏报告《2024小众市场爆发指南》,里面「蚂蚁市场」理论很有意思——有时1厘米的宽度,足够挖出1公里的深度。
相关问答FAQs
Q1:TAM、SAM、SOM究竟有什么区别?
TAM如同整个太平洋,SAM是你准备捕捞的海域,SOM是实际能捞到的鱼获。具体来说,TAM是整个市场需求总量;SAM(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是可触达部分,考虑地域/渠道限制;SOM(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是短期能拿下的份额。比如新能源汽车TAM是全球市场,SAM是中国中高端人群,SOM可能是某个城市的首购群体。
Q2:早期项目没有行业数据怎么做TAM测算?
这时需要「积木式测算」:1)找相似业态类比,如社区团购可参考超市密度;2)用替代品倒推,如电子烟测算可统计烟民数量;3)小范围MVP验证,某咖啡品牌通过30家试点店反推全国TAM。运营动脉的「课件库」里有套「从0到1测算方 ** 」,含20个新消费赛道案例。
Q3:TAM很大但当前市场很小怎么办?
这类「望梅止渴型」市场需要证明三点:1)存在明确增长拐点(技术突破/政策放开);2)用户教育成本可控;3)你能活到爆发期。建议参考运营动脉「模板库」里的《市场培育期生存指南》,含美团外卖早期打法复盘。
Q4:投资人要求的TAM究竟要多大规模?
根据36氪创投数据:天使轮建议10-50亿,A轮50-200亿,B轮后需超300亿。但要注意二级行业差异,企业服务赛道可接受较小TAM,而消费品必须足够大。秘密在于计算「可捕获TAM」,比如Saas领域要乘NRR(净收入留存率)。
参考文献
1. 36氪《2024中国创投市场TAM测算白皮书》
2. 虎嗅《TAM博弈:创业者与投资人的数字游戏》
3. 得到APP《用数据思维测算真实市场》课程
4. 运营动脉《7天掌握TAM测算》工具包(www.yydm.cn)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kazoo,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42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