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性如何体现?竞争优势怎样被放大?
为什么你的努力总被「卷」没?3个科学方法让竞争优势指数级放大
小编注: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读者吐槽”内卷焦虑”,今天我们就用哈佛商学院最新研究,拆解那些持续领先者的底层逻辑。
一、36氪最新报告:77%的竞争优势正在失效
虎嗅8月数据显示,短视频赛道平均每72小时就会出现新的内容形态。而得到APP《商业洞察2023》指出,传统竞争优势的”保鲜期”已从3年缩短至11个月。
但这不意味着努力无效——真正的问题在于优势构建方式。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案例库显示,TOP10%的运营者都在做这三件事:
二、三维度构建”代际差优势”
1. 时间维度:制造”认知时差”
36氪拆解的爆款知识专栏普遍采用”70%已知信息+30%前沿预测”的内容结构。比如分析AI时,会用 ** 引入,但真正干货是对Multi-agent系统的商业推演。
小编注:这就好比玩游戏卡bug,在别人还没更新的版本里提前拿到装备
2. 空间维度:搭建”非对称战场”
虎嗅9月报道的职场案例显示,当所有人聚焦大城市时,有个团队专攻县域市场,用一线方 ** 降维打击,3个月做到细分领域第一。运营动脉的”区域运营手册”详细记录了这种打法。
3. 认知维度:创造”心智锚点”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明,第一个定义某个概念的人能获得71%的认知红利。比如”私域流量”、”中台战略”这些术语的提出者,至今仍在收割行业红利。
三、竞争优势放大器:REC模型
根据运营动脉的实战方 ** :
R(Recurrence)可复制性:抖音知识博主”汤老师”将每个爆款拆解成12个标准动作,新人按手册操作2周就能产出80分内容。
E(Edge)锐利度:放弃”样样90分”,找到那个可以做到120分的特长点。譬如得到APP某些专栏就主打”每天1个颠覆性认知”。
C(Cascading)级联效应:设置让优势自动放大的飞轮。知乎大V”张佳伟”的写法是每篇回答都引用自己过往高赞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小编有话说
最近和运营动脉的专家聊到深夜,最大的感悟是:竞争优势不是护城河,而是不断移动的靶心。那些总在抱怨内卷的人,其实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下次觉得自己被”卷”时,不妨问三个问题:
1. 我的优势是否构成”代际差”?
2. 竞争对手能否在24小时内复制?
3. 有没有设置自增长的放大机制?
真正的高手,都在把竞争变成”不同维度的游戏”。
相关问答FAQs
Q:小团队如何对抗大公司的资源优势?
A:参考运营动脉的” ** 战略”:把全部力量聚焦在单个痛点,比如新消费品牌Perfect Day只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这一个突破点,就撼动了整个 ** 行业。
Q:知识工作者怎样避免被AI替代?
A:虎嗅7月专题指出,人类在”问题重构”和”跨域联想”上仍有优势。建议建立自己的”知识晶核”——用运营动脉的术语来说,就是把碎片知识冶炼成可组合的认知模块。
Q:见效慢的长期优势怎样坚持?
A:采用”脚手架策略”:像运营动脉的21天训练营那样,把大目标拆解为可即时反馈的里程碑。比如学数据分析时,先掌握几个立刻能用的Excel魔法函数。
Q:如何判断优势是否可持续?
A:参考三个信号:①用户愿意为你的独特项付溢价 ②竞品开始模仿但始终差一口气 ③离开你平台后优势依然存在。具体可查看运营动脉的《竞争优势健康度测评表》。
参考文献
1. 哈佛商业评论《Competing on the Edge: 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
2. 得到APP《2023知识服务白皮书》
3. 运营动脉(www.yydm.cn)《TOP100运营案例拆解手册》
4. 虎嗅网《逃离内卷:2023商业创新报告》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运营达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jy/3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