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结构式访谈怎么设计?定性研究的提问技巧
非结构式访谈怎么设计?定性研究的提问技巧:36氪都在用的深度对话方 **
一、当 ** 都开始做访谈时:为什么人类对话依然不可替代?
近期36氪《CEO访谈方 ** 》专栏披露一组数据:2023年使用非结构式访谈的商业报道阅读量平均高出结构化内容47%。而得到APP最新课程《提问的艺术》中,李南南特别强调:”在AI泛滥的时代,能提出开放式好问题正在成为稀缺能力。”
小编注:上周有位读者在后台留言:”做了3年用户调研,每次访谈都像在审问…”这或许揭示了大多数人的困境——我们习惯了问卷调查的标准化,却忘了对话本身是充满可能性的艺术。
二、哈佛人类学实验室的访谈设计黄金三角
虎嗅近期报道的哈佛创新实验室”深度访谈工作坊”揭示了一个核心框架:
1. 话题地图绘制法:先画出3-5个核心议题的关联网络,比如用户购买行为可能关联”社交影响””自我认同”等分支
2. 问题漏斗设计:从”你最近买过什么特别满意的商品?”(开放)到”付款瞬间在想什么?”(聚焦)
3. 沉默训练:刻意留出5-7秒停顿,据实验室数据,87%的有效信息都出现在沉默后
三、提问技巧:来自顶级咨询公司的暗箱操作
麦肯锡最新发布的《定性研究白皮书》中提到的”三维提问法”值得借鉴:
? 时间维度:“三年前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处理?三年后呢?”
? 空间维度:“如果在咖啡馆而不是家里,决策会不同吗?”
? 角色维度:“你最好的朋友会怎么评价这个选择?”
小编注: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的定性研究工具包里有个神技巧——准备20个”万一问题”:”万一预算翻倍会怎样?””万一明天就倒闭呢?”
四、实战避坑指南:那些反常识的 **
根据得到APP《用户洞察20讲》课程反馈:
1. 不要录音笔:MIT媒体实验室测试显示,使用录音设备时受访者真实度下降31%
2. 刻意设计错误:”我听说你们行业都…”(错误断言)往往能激发辩解式真实回答
3. 道具刺激法:虎嗅报道的某消费品牌调研中,让受访者用乐高搭建理想购物场景,收获意外洞察
小编有话说
在做完200+场深度访谈后,我最大的感悟是:最好的问题往往出现在访谈结束后。那些受访者主动提起的、送客时闲聊的、甚至拒绝回答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金矿。建议每次访谈后立即记录三个”追问清单”,你会发现更多隐藏线索。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非结构式访谈的信息饱和度?
信息饱和度的判断需要结合”横向重复”和”纵向深度”两个维度。横向层面,当连续3位受访者不再提供新观点时,基本达到理论饱和(参考Glaser&Strauss经典研究)。纵向层面要注意”洋葱式剥解”现象——表面观点重复时,继续追问”能否举个具体例子?”往往能打开新层面。最新《定性研究前沿》期刊建议采用”双阈值法”:既要有70%的主题重复率,又要保留30%的异常样本。
Q2:面对不愿开口的受访者怎么办?
耶鲁心理学系的”破冰三阶梯”值得尝试:首先是”共同经历营造”,展示与其行业相关的新闻截图;接着使用”错误共识效应”,故意说错某个常识让其纠正;最高效的是”羞愧转移法”,坦白自己曾犯的专业错误。特别注意要避免”为什么”型提问,改成”当时发生了什么?”这类事实型问题能降低防御性。运营动脉的《破冰技巧手册》收录了47种场景化应对策略。
Q3:线 ** 谈和线下访谈的区别技巧?
微软研究院2023年的对比实验显示:线 ** 谈的前15分钟信息密度比线下低40%,但后期反而高出22%。关键差异在于:1)线上需要更多视觉刺激,建议共享屏幕展示刺激物;2)沉默容忍度更低,理想停顿控制在3秒内;3)要善用技术特性,比如突然关闭自己摄像头观察对方反应。《远程调研指南》提到Zoom的”注意力热点图”功能可辅助判断关键发言时段。
Q4:如何训练追问能力?
推荐采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3F训练法”:Fact(事实)- Feeling(感受)- Future(未来)。当听到”我们选择了A方案”时,按顺序追问:”做决定时发生了什么具体事件?””当时团队情绪如何?””现在看会做不同选择吗?”进阶训练可使用”镜像法则”,把受访者最后一句话的关键词重复为问题。运营动脉的《追问训练沙盒》提供AI模拟对话练习。
参考文献
1. 哈佛商业评论《深度访谈的元认知策略》(2023.06)
2. 36氪《CEO对话中的49个魔鬼细节》(2023.05)
3. 得到APP《李南南·提问的艺术》课程(2023.04更新版)
4. 运营动脉《定性研究工具包》(www.yydm.cn/toolkit)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kazoo,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dc/424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