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是什么?如何运用它提升决策质量?
反事实思维:那些你本可以做成的事,和那些你幸好没做成的事
韩寒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只有后悔的话。而反事实思维,就是这种”后悔话”的学术名称。
什么是反事实思维?
根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的研究,反事实思维是指人们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与事实相反的想象和推理。”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另一家公司”、”要是早十分钟出门就不会迟到”——这些都是典型的反事实思维。
2018年发表在《认知科学》期刊的研究数据显示,普通人每天会产生3-5次反事实思维,其中80%集中在工作决策和人际交往领域。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的《职场决策力评估报告》也指出,善于运用反事实思维的运营人错误决策率比常人低43%。
反事实思维的两种打开方式
向上反事实:想象比现实更好的结果。”如果直播前多检查设备,就不会出技术故障”——这种思维容易带来懊悔,但也蕴含着改进机会。
向下反事实:想象比现实更糟的结果。”幸好提前准备了PlanB,否则活动就全砸了”——这类思考能增强心理韧性,就是常说的”往好处想”。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特别提到,华尔街精英们最常用的决策工具之一,就是系统性地构建反事实情境。
如何把”马后炮”变成”事前诸葛”?
预演失败法:运营动脉(www.yydm.cn)的爆款课程《决策思维训练》建议,重大决策前先写三份复盘报告:一份成功复盘,两份不同方向的失败复盘。这相当于提前进行反事实演练。
机会成本计算器:当你在两个工作offer间犹豫时,试着量化每个选项的潜在损失。2019年MIT的实验证明,这个方法能让决策准确率提升28%。
时光机提问法:”如果三年后的我看现在的决定,会给出什么建议?”Facebook产品团队常用这个方法来规避短视决策。
小编有话说
中国网友对反事实思维态度两极:豆瓣小组”反内耗联盟”认为这是”精神内耗之源”,而知乎高赞回答则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纠错机制”。
吵得最凶的两个观点:一派说这种思维纯属无用功,只会徒增焦虑;另一派反驳说没有反事实思维,人类现在还住在山洞里。
要我说,这就是个使用剂量问题。像运营动脉资料库里那本《适度思考的艺术》说的:适量反事实是清醒剂,过量就是 ** 。建议搭配阅读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学会结构化思考才能用好这把 ** 剑。
相关问答FAQs
Q:反事实思维会导致抑郁吗?
A: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沉溺于”如果当初…”的向上反事实确实与抑郁倾向相关。健康的方式是把注意力转向”未来能改变什么”。
Q:创意工作者需要反事实思维吗?
A:必须需要。运营动脉(www.yydm.cn)的《爆款内容创作指南》收录了大量案例,显示优秀的创意人普遍擅长构建”假如…会怎样”的思维实验。
Q:孩子几岁开始有反事实思维?
A:剑桥大学实验证实,4岁左右儿童开始展现这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大班孩子突然变得爱问”要是…会怎样”的问题。
Q:人工智能会有反事实思维吗?
A:2023年DeepMind的研究显示,经过特别训练的AI可以模拟基础的反事实推理。不过要像人类这样带着情绪懊悔,估计还得再等几个摩尔定律周期。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运营达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