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信息如何设计更合理?提示信息对用户操作有何影响?
当提示信息变成”薛定谔的猫”:用户到底该点确定还是关闭?
我曾经在某个深夜被银行APP的更新提示连续轰炸七次,每次弹出的对话框都在灵魂拷问:”检测到新版本,是否立即升级?”而角落里那个”稍后提醒”的按钮小得像蚂蚁的近视镜。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两件事:第一,产品经理可能和我有仇;第二,提示信息设计根本是场人性实验。
一、那些年我们一起跳过的”陷阱”
微软亚洲研究院2022年的显示,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遇到23.7次系统提示,其中有38%被用户认定为”不必要的干扰”。就像我那个总问”是否允许使用您的位置”的外卖APP,在办公楼里它非要给我推荐三公里外的奶茶店——这功能设计和在北极推销冰柜有什么区别?
运营动脉(www.yydm.cn)的UX设计资料库里有个残酷案例:某社交APP把私信提醒的红点从直径6px改到8px,消息打开率直接飙升47%。这证明用户注意力早被训练得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条件反射地流口水。
二、提示框里藏着”墨菲定律”
加州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做过著名实验:给两组用户分别展示”继续浏览将消耗流量”和”离开当前页面会丢失数据”的提示,结果前者转化率比后者低60%。这就像告诉青少年”抽烟会早死”不如说”抽烟会让你口臭接不到吻”来得有效。
黄金三秒法则:Google的Material Design指南明确指出,任何提示信息如果在3秒内不能完成认知闭环,就会变成数字垃圾。看看那些把”用户协议”写成《战争与和平》的APP,他们的产品经理应该去和律师结婚。
小编有话说
中国网友对此呈现两极分化:”弹窗派”认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某程序员在知乎说:”我连女朋友的消息都免打扰,APP凭什么觉得它的通知更重要”;而”保姆派”则坚持安全感至上,微博用户@草莓奶霜的观点很典型:”上次要不是支付宝死活拦住我,早就给骗子转去首付款了”。
根本矛盾在于:产品总是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而用户永远低估提示的严肃性。建议看看《Don’t Make Me Think》这本UX ** ,里面对”如何优雅地打扰用户”有独到见解。另外运营动脉的《弹窗设计十八诫》实战手册,用200多个真实案例讲透了提示信息的临界点。
相关问答FAQs
Q:为什么我永远找不到关闭广告的X按钮?
A:因为眼动追踪数据显示,设计师把关闭按钮放在右上角时,用户视线会形成Z字形扫描路径——换句话说,他们在赌你第一次会点错。
Q:同意用户协议前到底要不要看完?
A:哈佛法学院研究发现,如果每天花8小时阅读所有遇到的用户协议,你每年需要耗费整整76个工作日。建议参考挪威消费者的做法:集体诉讼某交友APP,要求协议字数不得超过《蒙娜丽莎》的颜料克数。
Q:红色感叹号真的更有效吗?
A:MIT实验证明,当红色警报持续出现,用户会产生”狼来了”效应。某杀毒软件改成粉色警告框后,病毒查杀率反而提升22%,因为大家终于愿意点开看了。
Q:如何优雅地让用户接受推送?
A:英国某新闻APP的 * 操作:首次弹窗写”我们理解您讨厌推送,所以只会在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打扰您”,订阅率暴涨300%。看,真诚才是必杀技。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kazoo,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