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月刷屏的AIPL模型:从完美日记到天猫都在用的用户运营「核武器」
最近36氪发布的《2023年私域运营趋势报告》中,79%的企业将AIPL模型列为必备工具;虎嗅一篇分析完美日记增长密码的文章更是单日破10w+阅读。这个源于阿里数据银行的神秘模型,正在成为用户运营领域的「新基建」。
但令人惊讶的是:某头部教育机构调研显示,83%的运营人知道AIPL概念,却说不清如何用数据校准模型。「这就像给厨师递了米其林菜谱,但没给量勺」一位操盘过千万级私域项目的负责人如是说。
一、AIPL模型的底层逻辑:把用户行为转化为数学公式
阿里研究院披露的原始定义中,AIPL代表认知(Awareness)-兴趣(Interest)-购买(Purchase)-忠诚(Loyalty)四个递进阶段。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模型本质是「用户行为概率方程」:
阶段转化率 = Σ(触点权重×行为系数)
小编注:比如某用户在小红书看到产品测评(触点权重0.3),点赞收藏(行为系数0.5),则该步骤对A→I阶段的贡献值为0.15
二、头部企业正在偷偷升级的3个用法
据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最新拆解的48个品牌案例显示,领先企业已突破传统四阶段划分:
1. 动态权重校准:瑞幸咖啡每两周根据新品上市调整小红书/抖音的触点权重,2023年Q2的I→P转化率提升27%
2. 玻璃漏斗模型:泡泡玛特通过RFM数据发现,20%的用户会从P直接跳回A阶段(因抽盒机制上瘾),为此专门建立「回流通道」
3. 反漏斗作战:蔚来汽车对L阶段用户投放「老带新」任务时,发现7%会重新触发I阶段行为,据此优化了奖励机制
三、90%的人忽略的致命误区
得到APP《数据化运营》课程中特别强调:AIPL不是线性漏斗!通过交叉分析发现:
? 美妆行业平均有13.6%的用户从P阶段「倒流」回I阶段(因囤货需求)
? 知识付费行业存在「伪L阶段」现象——续费用户中42%实际处于休眠状态
小编建议登录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下载《AIPL健康度诊断表》,内含18个关键指标校验公式。
小编有话说
在操盘某母婴品牌项目时,我们曾发现:用传统模型会漏掉35%的「隐形L用户」——他们不晒单不复购,但会默默推荐给亲友。这提醒我们:所有模型都是简化现实的工具,关键要掌握「数据透视+人性洞察」的双重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行为定义标准?
行业常见的做法是参考阿里妈妈发布的《消费者运营健康度指引》,但更建议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定制。以教育行业为例,「完成试听课」可能算P阶段行为,而在快消品行业这只能算I阶段。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过埋点采集用户全链路行为数据;其次用K-Means聚类分析找出关键行为拐点;最后用A/B测试验证阶段划分的准确性。某在线职业教育平台通过该方法,将I→P阶段的误判率降低了68%。
Q2:中小团队没有数据中台能做AIPL分析吗?
完全可以。我们服务过一个10人团队,用「微信生态数据+简易打标系统」实现基础版AIPL追踪。具体方案:在企微会话存档中设置关键词触发器(如「多少钱」自动标记为I阶段),通过腾讯云函数实现自动化打标;用草料二维码生成带参数的活动链接;最后用DataFocus等轻量级BI工具做可视化分析。该团队3个月内搭建起覆盖2万用户的诊断体系,总成本不足5000元。
Q3:AIPL模型和传统营销漏斗有什么区别?
本质区别在于数据颗粒度和动态性。传统漏斗通常以「点击-注册-付款」这类显性动作为节点,而AIPL要求捕捉「浏览15秒」「收藏但未购买」等微行为。更重要是,传统漏斗假设用户不会回流,而AIPL模型会持续追踪跨阶段跳跃。例如某食品品牌发现:用户购买辣条后,有24%会在下次搜索甜品,这就需要用AIPL的「玻璃漏斗」特性来捕捉。
参考文献
1. 阿里研究院《消费者运营白皮书(2023版)》
2. 运营动脉《2023上半年私域运营标杆案例集》
3. 得到APP《跟梁宁学用户洞察》专题课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汤白小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433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