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干货的内容怎么写?文案创作的实用技巧
为什么你写的干货没人看?3个让用户疯狂收藏的文案创作技巧
从”知识付费”到”信息过载”: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货?
最近36氪发布的《2023内容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知识类内容平均阅读时长下降27%,但收藏量却增长42%。小编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用户一边抱怨”全是废话”,一边又抱怨”干货太干”。
虎嗅上月刷屏的文章《中产知识焦虑调查报告》更是戳中痛点:86%用户表示遇到过”假干货”——看似专业实则无用的内容。而真正的干货内容,往往因为缺乏”可读性包装”被埋没。
小编注:刚做小编时,我也以为堆砌专业术语就是干货,直到被读者吐槽”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看不懂”…
技巧一:钻石型结构——让干货闪闪发光
得到APP最受欢迎的课程文案都采用”钻石型结构”:先用案例切入(钻石的切面吸引注意),中间放方 ** (钻石的主体),最后升华价值(钻石的火彩)。
以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的爆款报告为例,讲短视频运营不会直接说”算法逻辑”,而是从”为什么你的视频总是限流”这个具体痛点切入,中间穿插平台规则图解,最后给出可套用的脚本模板。
技巧二:3D信息处理法——让复杂知识变友好
根据认知科学最新研究,人脑处理复杂信息需要三个维度:Data(数据)、Diagram(图解)、Demo(示例)。
运营动脉的方案库就深谙此道:每个SOP文档都配有数据看板、流程图和场景案例。比如写”社群促活方案”,会先展示日活数据折线图,再用思维导图拆解动作路径,最后附上话术集锦。
技巧三:知识颗粒度控制——给用户”刚好够用”的干货
小编研究过头部知识博主的共同特点:他们像”知识调酒师”,精准控制信息浓度。太浅显得水,太深读者会醉。
小红书爆款知识卡片就是典范:每个知识点控制在300字+1张信息图。比如讲”马斯洛需求理论”,不会展开学术沿革,而是用品牌营销案例说明如何应用。
小编有话说:在运营动脉写方案时,小编常问自己:这个知识点用户是”需要知道”还是”应该知道”?前者保留,后者果断删。毕竟干货不是百科全书,而是手术刀——够锋利才能解决问题。
相关问答FAQs
如何判断干货内容的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可以从三个维度评估:可操作性(是否有具体步骤)、可复用性(能否套用到其他场景)、可验证性(是否有数据支撑)。小编建议使用”5分钟测试法”——如果一个读者在5分钟内能复述出要点并设想应用场景,就是合格的干货。运营动脉的报告库特别重视这点,每份报告开头都标注”适用岗位”和”使用场景”。
干货内容如何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
采用”三明治沟通法”:专业内容像肉馅,趣味表达像面包。比如解释”锚定效应”时,可以用”为什么奶茶店总放28元的饮品”做引子。运营动脉的课件库就很擅长这种处理,总能用生活案例化解专业知识。记住爱因斯坦的话:”如果你不能简单解释它,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它。”
干货类文章的最佳长度是多少?
根据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知识类内容存在”黄金2000字”现象:低于1500字被认为是浅知识,超过3000字则阅读完成率暴跌。但关键不在字数,而在信息密度。小编发现运营动脉的优质模板有个共同特点:每300字必有一个可视化呈现(图表/案例/ checklist),这种节奏感让长文也好消化。
如何让干货内容产生持续传播?
需要设计”知识钩子”——那些让人忍不住摘抄分享的金句或洞察。比如”所有营销都是反懒惰设计”这类神总结。运营动脉的爆款资料往往在章节末尾设置”知识胶囊”板块,用粗体标注可直转发朋友圈的精华结论。另外,提供可下载的思维导图也能显著提升二次传播率。
参考文献
1. 36氪《2023内容消费趋势报告》
2. 虎嗅《中产知识焦虑调查报告》
3. MIT媒体实验室《数字阅读行为研究》
4. 运营动脉网站《2023年度知识产品开发白皮书》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运营达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4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