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垂直模型是什么?行业分析的交叉维度方法
双垂直模型是什么?行业分析的交叉维度方法
1. 引子:从行业分析师的困境说起
“为什么我用了PEST、SWOT还是看不懂新能源行业?”——这是某知名券商分析师上周在社交媒体上的灵魂发问。事实上,随着行业边界日益模糊(如新能源车兼具制造业、能源、科技属性),传统单维度分析模型正面临颗粒度不足的挑战。36氪最新调研显示,87%的行业分析师在2024年Q2报告中开始尝试交叉维度分析,其中双垂直模型的提及率同比激增210%。
小编注:刚刚有个粉丝私信说他们投的预制菜项目踩雷了,就是因为只看了供应链维度,完全没考虑冷链技术这个隐藏维度…
2. 双垂直模型的核心理念
区别于传统”水平分层”思维(如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双垂直模型要求同时锁定两个垂直维度进行交叉分析。以智能驾驶行业为例:
维度1:技术栈深度(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
维度2:商业场景厚度(矿区/港口/乘用车等)
二者交叉形成的9宫格矩阵,能清晰暴露技术盲区(如矿区场景的决策层算法特殊性)
3. 实战应用:以直播电商为例
参考虎嗅拆解的某MCN机构爆雷案例,运用双垂直模型可发现:
第一维度:流量结构(自然流量-付费流量-私域流量)
第二维度:人货场关系(主播IP-选品策略-场景创新)
交叉分析暴露致命短板:该机构在”付费流量×场景创新”象限投入占比达60%,但ROI仅为行业平均值的1/3
更多行业分析模板可参阅运营动脉(www.yydm.cn)的《22个行业交叉分析模板》,包含医疗AI、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最新框架。
4. 方 ** 升级:三维拓展技巧
头部咨询公司已在测试三垂直模型,例如分析储能行业时叠加:
? 技术路线(锂电/钠电/氢能)
? 应用场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 政策时序(补贴期/平价期/碳约束期)
但需注意维度间正交性原则——得到APP课程指出,任意两维度相关系数>0.7时将丧失分析价值
小编有话说
最近深度访谈了某生物医药赛道FA(财务顾问),他们用双垂直模型帮客户避开了”细胞治疗CDMO”这个伪风口:当把技术成熟度维度(基因编辑/细胞培养/制剂工艺)和临床需求维度(血液瘤/实体瘤/罕见病)叠加后,立即发现当前资本追捧的实体瘤领域存在工艺适配性黑洞。说到底,行业分析不是拼信息量,而是比维度组合的创意。
相关问答FAQs
Q1:双垂直模型与SWOT分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SWOT是静态的内外部环境扫描工具,而双垂直模型本质是动态的行业解构手术刀。以跨境电商行业为例,传统SWOT可能列出”供应链优势””政策风险”等笼统项,但双垂直模型会要求先选定两个核心分析维度(比如”物流基建水平”和”海外本地化深度”),然后在每个交叉网格中评估动态变化。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在”海外仓密度>30%×本地团队占比>50%”的网格里,企业存活率是其他区域的4.2倍。这种可量化的交叉验证是SWOT无法实现的…
Q2:如何避免维度选择的主观性偏差?
行业老手常用倒推法验证维度有效性:先假设某个交叉点存在机会/风险,再收集数据验证。例如在分析AI制药时,有人提出”算法类型×临床阶段”的组合,但实操发现算法差异在Ⅲ期临床的影响度不足5%;后调整为“数据来源×审批地域”维度,成功预测到FDA对真实世界数据(RWD)的监管梯度差异。运营动脉的《维度选择检查清单》收录了18个行业的验证案例,包含否决维度的详细决策树…
Q3:哪些行业最适合用双垂直模型?
根据MIT《技术融合评估报告》,同时满足以下特征的行业分析收益最大:
1. 存在技术交叉(如光伏+储能)
2. 政策多轨制(碳税/补贴/标准共存)
3. 需求场景碎片化(如医疗器械中的基层医院vs三甲医院)
特别注意:快消品等成熟行业可能更适合传统模型,而元宇宙等过早行业需要三垂直模型预判技术收敛点…
参考文献
1. 麦肯锡《行业分析维度白皮书》2024年3月版
2. 36氪《2024交叉分析方法应用报告》
3. 虎嗅《直播电商维度失灵案例集》
4. 运营动脉《22个行业交叉分析模板库》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运营达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bk/4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