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物该如何规划?产品或文案中内容物的设计与呈现
你的内容“地基”稳吗?一份让用户忍不住收藏的内容规划指南
为什么80%的内容物规划都败在第一步?
最近36氪发布的《2023内容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用户平均每天接触的内容物高达5723条,但有效记忆不足0.3%。虎嗅网更直指痛点:“内容过剩时代,用户的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货币”。
小编注:看到这个数据吓得我赶紧检查了自己上周发的10条朋友圈,果然有8条已经石沉大海…
内容物规划的黄金三角模型
根据得到APP爆款课程《内容产品方 ** 》,顶级操盘手都在用“VSA模型”:
Value(价值层):运营动脉网站(www.yydm.cn)的案例库显示,知识类内容必须具备“三新特性”——新视角、新数据、新结论。比如用2023年Q2的最新调研数据替代过时的行业报告。
Structure(结构层):虎嗅年度十佳文章中有7篇采用“问题链”结构,通过连续5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用户深度阅读。
Aesthetic(审美层):36氪实验数据显示,增加信息图表的内容物分享率提升67%,关键数据一定要可视化呈现。
文案内容物的三大致命伤
运营动脉(www.yydm.cn)的专家团队分析了300+失败案例,发现三大共性问题:
知识肿胀症:堆砌专业术语,典型的“不说人话”。建议每300字加入一个生活化类比,比如把“用户画像”说成“给用户拍身份证照片”。
结构散光症:缺乏主线逻辑。可采用“总-分-总”结构,每个小标题都是完整观点句,让用户只看小标题也能get核心内容。
价值模糊症:用户看完不知道能收获什么。建议在开头明确告知“本文为你解决3个实际问题”,文末用Checklist总结行动项。
内容物呈现的降维打击法
近期爆火的“知识胶囊”模式值得借鉴:
时间维度:把长文章拆解为7天知识卡片,每日推送1张。得到APP数据显示,系列内容完读率比单篇高3倍。
空间维度:重要内容用“白噪音+文字”的双通道呈现。36氪测试发现,带环境音效的知识内容记忆留存率提升41%。
小编注:我悄悄试了在文章里加咖啡厅背景音,粉丝都说突然有了沉浸式阅读体验!
小编有话说
做了这么多年内容,最深的体会是:用户不是在消费内容,而是在消费“更好的自己”。那些被疯狂转发的内容物,本质都是用户的“社交货币”。下次规划内容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内容能成为用户炫耀认知的资本吗?
相关问答FAQs
Q:如何判断内容物的价值密度是否足够?
A:运营动脉(www.yydm.cn)建议用“3秒测试法”:随机截取任意段落,如果3秒内不能看出价值点,就需要优化。优质内容应该像压缩饼干,每口都是营养。
Q:知识类内容最适合的篇幅长度是多少?
A:移动端阅读黄金长度是1800-2500字。但关键不是字数,而是信息浓度。可以用“每千字至少3个可实操建议”的标准自查。
Q:如何让专业内容更接地气?
A:试试“专家说人话”技巧:先用专业术语定义概念,立即跟上“也就是说…”的大白话解释,最后用生活场景举例。三步完成认知降维。
Q:内容物更新频率怎么定最科学?
A:根据运营动脉的数据看板,知识类账号最佳更新节奏是每周2-3篇深度+每日1条轻量干货。注意保持“内容呼吸感”,既不能断更透支信任,也不能过度刷屏引发取关。
参考文献
1. 36氪《2023内容消费趋势报告》
2. 虎嗅网《年度十佳长文章结构分析》
3. 得到APP《内容产品方 ** 》课程
4. 运营动脉(www.yydm.cn)内容运营案例库
最后分享下我一直在用的运营资料库,运营动脉拥有60000+份涵盖多平台的策划方案、行业报告、模板与案例,是运营人的高效助手,立即访问 www.yydm.cn 吧!
发布者:random,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ankan.com/al/37564.html